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很多人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甚至是红斑、风团,以及鼻塞、流鼻涕、眼睛痒、打喷嚏等症状。这些都是季节性过敏的典型表现。抗组胺类药物,作为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效果显著,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呢?
抗组胺类药物:抗过敏的“主力军”
过敏反应的各种症状是由过敏递质引起的,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白三烯等,尤其是组胺,它是过敏反应中的一种重要化学递质。抗组胺类药物正是通过选择性阻断H1-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和血浆蛋白渗出,从而有效缓解组胺诱发的各种过敏症状。因此,抗组胺类药物可谓是抗过敏药物中的“主力军”。
不良反应要关注,相互作用应重视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对于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朋友们,如驾驶员、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的工作人员,或是易摔倒的老年人都应该谨慎使用。另外,部分第一代抗组胺药还可能升高眼压,导致视物模糊,或出现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在镇静作用上略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过,当抗组胺药与其他抑制肝脏代谢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等)合用时,应谨慎,并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特殊人群需注意
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选择抗组胺药物时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患者建议首选二代抗组胺药中适合儿童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对于大于6个月的宝宝,使用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是安全的。准妈妈们在权衡风险后,可选用氯雷他定、氯苯那敏、西替利嗪等。哺乳期妇女,可以酌情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老年患者则优先选用无抗胆碱作用或抗胆碱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防大于治,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已经出现较严重的过敏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并通过各种方法改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温馨提醒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静文撰稿,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实用的抗过敏药物使用指南。在秋冬季节,让我们共同抵抗过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