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近年半导体产业充满不确定性。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总额同比下滑8.2%至5268亿美元;而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行业又实现了同比23.2%、环比10.7%的涨幅,达到1660亿美元,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自身结构也在分化。在这个马太效应极为明显的产业里,即使是过去被视为半导体行业巨人的英特尔(INTC.O),也在近年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纷纷加大半导体产业招引、扶持之际,遭遇了业绩“滑铁卢”。
半导体企业,要么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增长,要么抓住需求调整机会瞄准新兴赛道,不管走哪条路都必须沉下心来加大研发、修炼内功。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共有186家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我们围绕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三个维度近三十个指标进行评分,得出2023年最具“科创力”的十家企业。
分析结果显示,台积电(TSM.N)以86.58分位居榜首,分数接近第二名与第三名的总和;三安光电(600703.SH)凭借专利、标准、科技奖项等优势拿到最高研发产出得分(12.753),综合排名第二;海光信息(688041.SH)三大指标较为均衡,排在第三。
此外,华虹公司(688347.SH)、士兰微(600460.SH)、东尼电子(603595.SH)和芯联集成(688469.SH)成为2024年度新晋上榜企业。
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的企业科创力评价体系中,研发投入维度所占权重(60%)最高,包括研发投入金额、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同比增减幅等细分指标。从这个维度来看,半导体产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2023年,榜单前十公司研发投入共计632.58亿元,约占行业全部企业投入总额的55%;研发人员总数为49093人,约占全行业人数(9家未披露)的三成;平均研发强度(17.14%)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78%)。
头部效应更为明显的是台积电。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419.7亿元,几乎是第二到第十名研发投入总额(212.88亿元)的两倍;研发人员数量为22575人,接近第二到第十名人数总和(26518人);研发强度8.44%;最终得分领跑榜单乃至整个行业。起步早、重研发、高产出,是台积电获得高分的核心因素。从注资阿斯麦(ASML.O)打通上游光刻机链条,到代工高通(QCOM.O)、英伟达(NVDA.O)、苹果(AAPL.O)等下游科技企业芯片,台积电赶上1990年代西方国家制造业转移,以及后来的PC电脑和智能手机浪潮,二十多年前就已在晶圆代工领域站稳脚跟。
市场也对此给出了丰厚的回报。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市占率高达62%;排在第二的三星电子(005930.KS)仅为13%;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的晶圆代工业务占比分别为6%和2%,排名第三和第六。
面对台积电的压倒性优势,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公司并未放弃技术投入力度,以期在不同细分赛道找到差异化机会。例如前文提到的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依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应用场景,在成熟制程上持续发力。中国的产业场景,也给了半导体企业“冒尖”的机会。比如,研发强度排在榜单首位的海光信息,围绕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进行研发,产品应用于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这正是人工智能风口机遇。2023年,海光信息成为榜单中唯一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当然,半导体行业需要长线投资,各企业也深谙其道。在日益逼仄的竞争环境中,科技创新最可能带来跳跃式逆袭,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爆发,又将写就怎样的产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