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容在戏曲中至关重要,观众通过演员的妆容便可初步了解角色的身份、年龄和品行。因此,演员要上台,首先要注重妆容的打造,以吸引观众并使他们对整场戏产生喜爱。
秦腔的妆容,是一项复杂繁难的技术,其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唐宋时期简单地以“涂灰抹粉”和面具并用,到元明时期开始分角色行当,再到清乾隆年间魏长生对秦腔妆容的创改,以及20世纪30年代封至模将京剧的化妆风格引入陕西,秦腔的妆容不断发展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秦腔开始吸收话剧、歌剧的化妆方法,使用油彩化妆。而到了80年代,由于舞台灯光技术的提高,原有的强烈对比色化妆逐渐转变为柔和的生活淡妆。
早先,秦腔演员化妆时多就地取材,如使用红土过滤、沉淀、晾干后制成的细粉作为腮红。净角和丑角常用的白粉则是用铅粉研磨成的,与甘油、白糖一起搅匀成硬面团状使用。生旦涂手、手腕、脖子也使用这种粉子。画眉眼时,则常用锅底刮下的草木灰或烧过的柴棒。
随着油彩的引入,秦腔的妆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美化。然而,由于油彩中的铅和用于包装的金属管的有害物质,演员曾出现黑脸、彩脸的情况。技术人员随后研制出了无毒戏剧油彩,将锡管替换为无毒塑料盒,并一直沿用至今。胭脂的颜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包括茜红、朱红、桃红等。
演员的化妆步骤包括打底油、打底彩、打底红、用干粉定妆、画眉眼、上口红等。不同角色,如生角、旦角、净角、丑角等,都有不同的化妆重点和技巧。例如,净角的化妆最为繁复,要剃头,按照不同的脸谱勾画到半个头顶。其他各类人物的面部化妆,着重点在于眉、眼、鼻、口几个方面。
面部化妆只是角色造型的初步,对头部的装饰还包括勒头、戴头面等。勒头是为了固定头上戴的东西,所有角色(除丑角外)都需要勒头。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都要提眉,以保持精神,利于表演。提眉必须使用纯棉黑布或棉线织的提眉带,因为棉布涩,固定性好。现在提眉也用化妆胶带,演员不再因担心掉眉而受勒紧疼痛之苦。
生角和净角穿上服装后,旦角则需要包头、戴头面。头面的戴法根据人物和剧情而灵活配搭。常用的头面有红钻、白钻、蓝钻、粉钻、点翠、银头面等,每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和场合。
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秦腔的妆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璀璨绚丽。专业化妆师和演员不断创新,面妆的技法越来越多,头面的样式和品类也越来越丰富。
□王黎(作者系国家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