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在2024年的今天,大模型掀起的“具身智能”创业潮还未完全退去,但在机器人行业中,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却悄然形成。这条链上,软件开发者对硬件开发者持有一种微妙的优越,而那些专注于大模型的公司,更是对采用强化学习的团队嗤之以鼻。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告诉智能涌现,国内涌现出的几百家机器人创业公司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机器人行业出身的团队,他们更关注机器人的硬件能力,如控制和电机;一类则是由软件背景的团队构成,他们更关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泛化能力。在这之中,又有两个细分方向:一部分是上一波AI热潮中的创业者转型至机器人领域,他们主要运用CV、强化学习等技术;另一部分是真正拥有大模型背景的公司,这些公司处于鄙视链的顶端,对国内的硬件公司持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
宇树科技,作为典型的“硬件派”代表,其创始人王兴兴曾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他们对于AI的投入非常克制,因为AI开发实在太费钱,他们更看重机器人硬件本身。他甚至直言,欢迎客户使用他们的硬件,即使客户删除了他们的软件也在所不惜。
行业中的“软硬之争”使得国内大部分硬件公司仍然以传统的硬件思维来制作机器人,对于“脑”的运用仅仅是蜻蜓点水,而大部分专注于“脑”的公司则选择从头开始制作硬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行业呈现出一种隐约的割裂感。
尽管大模型在手机、电脑等各类终端上已经展现出足够的智能,但在机器人领域,它们却无法为机器人大脑提供足够的智慧。大部分硬件公司对大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并不深入,只是简单地接入国内外通用语言大模型。但实际上,大模型与机器人真正需要的“空间智能”还有很长的距离。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语言大模型的数据量越大,反而更容易产生“幻觉”,干扰任务执行。而据智能涌现了解,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团队真正从机器人出发,去适配具身智能的大模型。
在投资领域,2024年下半年,机器人行业的投资风向悄然转变。过去,许多投资人认为投资机器人就是投资人形机器人硬件,但今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风向逆转,更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具身智能。这是因为大家意识到,具身智能才是机器人完成泛化任务的关键。
这场关于“纠偏”的行动不仅体现在投资层面,也体现在一部分硬件公司的集体复盘。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不使用专项场景的情况下,先构建通用的基础模型能力,再在上面长出专用的能力。这或许才是解决通用性的关键。
虽然大模型还未在机器人领域真正发挥作用,但它给这一派创业者的启示是,未来的机器人公司需要既懂AI、又懂硬件的团队,并且这些团队需要相互认同,共同推动机器人的发展。
(图片来源:官方渠道)